迷情校园
謝伏瞻:弘揚敢于擔當精神 做時代的勁草真金?《迷情校园》??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承擔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使命,要帶領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就是要加強黨對反腐敗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黨和國家監督制度、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要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一)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維護群眾利益是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目的。要完善群眾訴求表達機制,健全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聯絡機構和網絡平臺,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多層多樣的協商民主體系,發揚基層民主和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改進政府決策聽證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依托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大眾傳媒等平臺進一步加強社會協商對話,實現有效溝通、良性互動。要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最低工資、最低生活保障正常增長機制,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制度,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困難群體的幫扶制度建設,支持慈善事業和社會組織更好地發揮扶貧濟困作用,努力讓每一名群眾都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完善權益保障機制,加強人權、產權司法保護,健全以國家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訴訟費用擔保等制度為基礎的司法救助體系,健全普惠精準、便捷高效的政法公共服務體系,依法懲治挑戰法律權威、挑釁公共秩序、侵犯人民利益等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好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一海之隔的駐香港部隊,深切感受到“一國兩制”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制定文件只是邁開了第一步,重要的是落實。各地需要準確把握“長久不變”的政策內涵,穩妥推進實施,才能更好強化農戶土地承包權益保護,從而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
(三)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緊密銜接、有機結合的矛盾調處工作機制,是新形勢下具有中國特色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有利于消除分歧、促進和諧,鞏固安定團結的局面。要完善效力對接的制度機制,通過互設共設調解中心、執法司法人員與人民調解員共同調解、網上司法確認等方式,推動達成調解協議與申請行政確認、司法確認無縫銜接,提升人民調解協議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要完善科學分流的制度機制,建設即時就地調處矛盾糾紛的基層調解站、流動調解點,暢通人民調解機構、行政調解機構、執法司法機關移送處置矛盾糾紛的通道,建立健全訴前調解、訴中委托調解、訴后執行和解等制度,引導人民群眾主動接受調解。要完善資源整合的制度機制,促成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多主體聯合開展調解,重點化解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形成化解矛盾糾紛的合力。,進入新時代,深化農業農村體制改革、統籌推進城鄉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緊扣城鄉關系重塑,盡快破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對此,黨中央審時度勢,順應我國改革發展大勢,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舉措,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改革開放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均進入發展快車道。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農業生產力的25項政策和措施,并對實現農業現代化進行了部署。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但由于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改革滯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帶來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統籌推進。,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贏得了中國革命勝利,并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和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黨支部組織生活會,是面向全體黨員的一次“政治體檢”。在這次專題組織生活會中交流思想,增進感情,聚合動力,就能堅守好初心,勇擔起使命,就能磨礪干事創業的“金剛鉆”,從而為黨的各項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89.4%,農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左右,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飯”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常態,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仍待解決;同時,由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實現工業化面臨資本嚴重短缺等問題。如何解決工業化與資本短缺之間的矛盾,是剛剛走出戰亂的新中國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此,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指出,“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這一論述表明,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通過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工業化積累資本。改革開放前,我國已經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又出現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不協調的問題。
【編輯:Hwang】
相關新聞
-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戰 2023-02-08 07:56
- 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2023-02-08 07:26
- 堅定道路自信 走好關鍵一程 2023-02-08 08:01
- 這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深刻認識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意義 2023-02-08 07:59
- 陶文昭:“獲得感”是執政為民的標尺 2023-02-08 07:25
相關新發布
- 朱繼東: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 2023-02-08 07:34
- 楊金海: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方法論思考 2023-02-08 07:49
- 辛鳴:用通俗話語 講深刻道理——《全面小康熱點面對面》簡評 2023-02-08 07:43
- 探究習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與理論基礎 2023-02-08 07:28
- 馮顏利:認清西方民主自由的虛偽本質 2023-02-08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