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上海熱線)v3.7.3全高清录播
以政治生態山清水秀守護自然生態山清水秀??《全高清录播》??繼“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之后,“數與網”的技術革新,帶來了信息傳播更深刻的變革。微博在興起之初,就流行過一句話:你的微博“粉絲”超過十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一百萬,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一千萬,你就是電視臺。移動互聯猶如一個磁場,吸引著各式各樣的信息。而智能手機的發展,又讓每個人置身磁場中央,成為一個個網上小“通訊社”。
再次,拓展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調各區域和各領域共同的大氣污染防治責任,但是這種共同的責任是有區別的。有區別的責任體現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區域之間,體現在不同的行業或者領域之間。如工業大類中的采礦業、制造業等行業的排放量遠遠大于農業排放量,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業排放的危害遠遠大于農業排放的危害。因此,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責任承擔方面應當實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同一行業內不同污染程度的企業承擔的責任不同,如火電廠、冶煉廠、水泥廠等,這些高耗能的企業既排放大量的細顆粒物,又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質,在整個減排過程中,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綜合區域和行業的特點來看,若某區域或行業排放總量較大,其地方政府與行業部門就應當承擔主要的管制責任。此外,還要創新責任分配機制和調控機制,解決各地區的歷史責任和現實責任。,生態保護紅線要劃得實、守得住,就要求各地在執行劃定工作時,要對整體生態環境進行科學評估和考量,避免被局部或小團體利益所綁架;要把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紅線劃定結合起來,把重點開發與控制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起來,把優化開發與提升行業生產效率標準結合起來,解決因無序、過度、分散開發導致的生態空間破碎化問題,從而建立起完整、優化的國土空間格局。
春華秋實,塞罕壩今年春天在石質荒坡種下的樟子松,正越長越壯實。,比如,2016年,鋼鐵大市唐山對鋼鐵企業采取了近兩個月的限產措施。這一舉措減少了鋼鐵產量和排放,但限產一結束,企業就開足馬力“報復性”生產,導致污染排放并未減少,反倒增加了。
盡管此次馬拉喀什大會還面臨挑戰,但是一些發達國家還是提出了自己的承諾,這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各締約方互信;同時,由于機制靈活,所有的締約國對《巴黎協定》的實施充滿了期待,這也為《巴黎協定》未來的執行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綠色發展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綠色發展理念既強調生態與經濟在時間軸上的縱向協調,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也強調同一時間點上各方面的橫向協調,就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強調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以往的可持續發展觀主要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著眼于縱向的經濟與生態協調。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明確了方向,還指明了途徑,即必須同時實現縱向和橫向的經濟與生態協調。只要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就能在方向和途徑的有機統一中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與此同時,我國已向國際社會承諾,2020、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要達到15%和20%左右。按此要求,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要達到7.7億千瓦左右,比2015年增加2.5億千瓦,占比約39%。2016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僅為36.1%,還有不小差距。因此,要完成這一目標,加快新能源裝機勢在必行。,更進一步,生態保護紅線能否守得住、有權威,還應當有一個對保護效果進行衡量的“尺子”和對地方政府工作成效進行評判的機制。從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的監控體系,到建立科學可行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特別是將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把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是這項工作扎實開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個備受孔子贊賞的生活畫面,簡單質樸,卻恬淡適意,意蘊無窮,千百年來一直為國人思慕與向往。它不是具象的生活樣式,而是被寄予深情的生活理想——是天地間生命無拘無束的釋放,是與自然融為一體時發自內心的精神愉悅。,林業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而林改是林業生態文明的有力保障與強大動力。當前,我國林業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發展各領域全過程還需要真抓實干,生態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發展優勢更需要久久為功。但正如林改已經帶來了林區面貌巨大改變一樣,促進林區面貌的進一步改變,推動綠色發展與加快脫貧攻堅的結合,更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惟有繼續深化這場被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又一場偉大革命”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但所發現的很多問題,出現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已三年的時間,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解決難度很大,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措施的推進正在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維護發展底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重中之重,經濟發展的底線是決不犧牲良好生態環境。應努力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徑,積極培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努力推動全產業鏈綠色化轉型,將生態保護觀念植入產業鏈的生產、流通、消費、服務各環節。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嚴格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維護發展底線,既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又要尊崇科學、尊重人才。只有將科技創新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才能形成新型生態產業體系,既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又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編輯:馮家偉】
相關新聞
- 推進地方級智慧海洋建設 2023-02-08 08:51
- 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2023-02-08 08:21
- 踐行初心 擔當使命 2023-02-08 08:09
- 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2023-02-08 08:45
-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 2023-02-08 08:23
相關新發布
- 加強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2023-02-08 08:55
- 奮力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2023-02-08 08:35
- 張巧云:端好生態“飯碗” 實現可持續發展 2023-02-08 08:53
- 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 2023-02-08 08:30
- 學所以益才也 礪所以致刃也 2023-02-08 07:59